论语讲义

作者:李炳南

子曰: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众星共之。

为政者,广义指一切政治领导人,狭义指国家元首。政是政治,德是道德。国家政治本于道德,合理、利民,则得民众拥护,譬如北辰之得众星围绕。古注或以北辰为星名,或谓非星,但表方位,即地球北极与天空相对之处。今采非星说。天空无星之处,空体不动,而众星共之。空体譬如人君,众星譬如大臣与人民。共拱通用,引申为围绕。人君安居其所,而得臣民围绕拥护,实由人君为政以德而然。中国文化尊重德性,无论国家领袖,机关首长,甚至为家长者,皆应以德为本。

子曰: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「思无邪。」

孔子说,诗,三百篇,可用一句诗来概括,就是思无邪。

「诗三百。」诗是诗经,也就是后来由毛亨作传的毛诗,古时通常只称为诗。诗经有三百十一篇,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,而无诗辞,实际为三百零五篇。据史记孔子世家说,古者诗有三千余篇,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。此处「诗三百」是取整数而言。汉书艺文志说:「古有采诗之官,王者所以观风俗、知得失、自考正也。孔子纯取周诗,上采殷,下取鲁,凡三百五篇。」

「一言以蔽之。」一言,就是一句。蔽字,古注不一。包说一言以当之。郑说一言以塞之。韩李论语笔解一言以断之。朱子说一言以尽之。为求容易了解,可作概括讲,也就是总括的意思。三百篇诗的要义,可以总括在一句诗里。这句诗就是思无邪。

「思无邪。」这是诗经鲁颂駉篇的一句诗。孔子引来总括三百篇诗的意义。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项氏家说解释,思无邪的思字是语助辞。又引郑氏浩论语集注述要,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「其虚其邪」句,汉人引用多作「其虚其徐。」邪徐二字古时通用。诗传「虚,虚徐也。」二字是一个意思。因此,駉篇思无邪,就是无虚。依此解释,三百篇诗的本义,都是真情流露之作。

子曰: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

道同导。皇疏:「导,谓诱引也。」刘氏正义依礼记缁衣篇,道作教字讲。孔安国说:「政,谓法教也。」皇疏:「政,谓法制也。」

道之以政,就是用政治领导人民。为政者制定施政条文,令民遵行。民众如有不遵者,则齐之以刑。齐作整字讲。即用刑罚来整饬之。这样所得的效果,就是民免而无耻。孔注免为苟免,广雅释诂免作脱字讲。民众为苟免刑罚,乃服从政令,然非心服。刑罚稍弛,民则犯法,而不以为羞耻,是为无耻。管子牧民篇,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维。国民无耻,亡国之日,不问可知。

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。包注:「德,谓道德。」以道德导民,如有人民不从政令者,则以礼整饬之。如此,所得的效果,便是人民有耻且格。释文引郑注:「格,来也。」来,是民心来归的意思。人民以犯罪为耻,而且诚心来归,拥护政府。何晏注:「格,正也。」人民有羞耻心,而且归于正。此说亦可。

子曰:吾,十有五,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踰矩。

皇邢二疏皆说,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,劝人勤学。

「吾十有五,而志于学。」有字,音义皆同又字。古文句法,十有五,就是十又五,语体就是十五。孔子说:「我十五岁即志于学。」毛诗传说:「诗者,志之所之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」依此解释,志就是心之所之,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。志于学,就是专心求学。史记孔子世家说:「孔子为儿嬉戏,常陈俎豆,设礼容。」孔子在童年,即知求学。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,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,十五是成童之岁,心志坚明,故自十五始志于学。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,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,所学的是经术。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,始于致知格物,终于治国平天下,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。

「三十而立。」皇疏:「立,谓所学经业成立也。」刘氏正义:「立,谓学立。」自十五岁,志于学,至三十岁,所学已成立。也就是学有根柢,有力,非外力所能摇动。

「四十而不惑。」孔安国注,不惑,就是不疑惑。程氏树德论语集释,引黄式三论语后案:「立,必先不惑,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,何也。夫子曰,可与立,未可与权。立,守经也。不惑,达权也。」不惑,遇事可以行权,无可,无不可。立,则是:可即可,不可即不可。不知权变之道。所以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

「五十而知天命。」天命,就是天的命令。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:「天令之谓命。」刘氏正义说:「知天命者,知己为天所命,非虚生也。盖夫子当衰周之时,贤圣不作久矣。及年至五十,得易学之,知其有得,而自谦言无大过。则天之所以生己,所以命己,与己之不负乎天。故以知天命自任。命者,立之于己,而受之于天,圣人所不敢辞也。」孔子学易,乃知天命。吾人虽闻天命,未必能知,须先信赖圣言,以求知之。

「六十而耳顺。」郑康成注:「耳顺,闻其言,而知微旨也。」皇疏:「但闻其言,即解微旨,是所闻不逆于耳,故曰耳顺也。」皇疏又引李充说:「心与耳相从,故曰耳顺也。」顺字,说文:「理也,从页川。」段注以为,自人之头顶至脚踵,如河川流通,至为通顺。顺之而后,始见天理,始着条理。由此可知,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,故能闻他人之言,即知他人的心意。此是耳闻无碍之境。

你现在所看的《论语讲义》只有小半章,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:总裁小说网 https://www.zongcaixiaoshuow.com 进去后再搜小说论语讲义在线阅读!